甬江实验室创园A栋201会议室,最后一排座位紧贴着墙壁,过道上,椅子一加再加。9月11日最新一期的高山讲堂开讲,主讲人是大疆联合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李泽湘。奔跑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人们,热切期待能得到这位科创界“扫地僧”的建议和指导,哪怕只是片言只语。
在教育界、硬科技创投界,“李泽湘”已然是个大IP。
作为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和创投人,多年来,李泽湘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创立了上市公司固高科技,还投资孵化了大疆创新、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头部公司累计估值超2000亿元;
作为教授,他倡导的全新教育模式——新工科教育,通过创新培养机制,打通从卓越工学师到产品经理再到创业者的渠道,与东莞、重庆、深圳、宁波等地政府合作开设的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硕果累累……
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发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如何在众多学生里挑中值得“入股”的潜力股?如何通过新工科教育体系,扶持新一代中国青年投身创立硬科技自有品牌?
带着这些问题,李泽湘教授以“从新工科教育到新质生产力:端到端、高质量、高效率科创生态体系建设探索”为主题,与来自实验室内外的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进行了分享交流。
是海归,是教授,也是创业教父的“六边形战士”
讲座伊始,李泽湘以自己家乡的“湖湘文化”切入,并借由曾国藩和容闳的安庆对话,提出了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思考的问题,“今日欲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的事情,当从何着手”?
“容闳当年学习洋人建工厂的设想已经实现了,但只停留在世界工厂的阶段,中国依然不能完成未来的巨大挑战。我们需要本土化的设备,更需要创造自有品牌。”李泽湘说。
从赴海外留学,到归国任教,再到成为扶持学生投身创业的“创业教父”,每一个身份,李泽湘都颇有建树。李泽湘用自己的实践经历证明了创造自有品牌是一条行得通也必须走的路。
出生于湖南永州的李泽湘,在高考恢复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机缘巧合的成为了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赴美留学生,前往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这几所美国机器人领域的顶级高校深造。
博士毕业后的李泽湘选择归国,于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并创立了港科大的自动化技术中心和机器人研究所。然而在教学时李泽湘发现,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们上课的热情并不高涨。
李泽湘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高校与产业界存在严重的隔绝。许多知名学府的优秀学生非常擅长做研究,但动手能力和项目协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并不懂得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真正量产的产品。
于是,李泽湘尝试把教学的重点从学院派的理论转向支持学生实践和创业。
为此,他在港科大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通过8个月“魔鬼式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学会运用深圳的供应链来打造产品。“这门课一开,教室就热闹起来了,之前逃课的学生都一整天一整天的研究做机器人。”李泽湘说完,讲堂里笑声一片。
汪滔正是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之一,他于2006年随李泽湘读研时创办了大疆。李泽湘不仅在初创期给予大量技术和产品研发指导,更是在大疆数次危机及转折时刻给予决策、资金、人才各种支持。大疆不负所望,不久后声名鹊起,更在不断迭代过程中,依靠独树一帜的互联化和影像系统的大疆无人机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估值从百万级迅速跃升为超100亿美元的科技企业。
大疆的成功坚定了李泽湘继续把学院派理论转型为商业实践的信念,积极探索新工科教育模式。此后,这位创业“教父”陆续培育和孵化出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正浩EcoFlow等140余家硬科技企业。
经过二十多年科创教育和孵化实战经验,一条中国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路径逐渐清晰。
人才+供应链,用“3000港币”战胜“千万美金”
一个成功的初创企业,离不开一个具备内驱力的创始人;一批年轻的初创企业,离不开一整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自己躬身入局到支持学生创业,背后是李泽湘对创业“方法论”的一次洞悉。
李泽湘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的无人机专家曾和他交流,他的无人机项目得到美国政府提供的数百万、数千万美金的支持,他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团队并成立了几家无人机公司,但最后都没走出来。“专家也纳闷了,为什么拿到上千万美金资助的项目,输给了一个只有3000港币的大学生毕业项目。”
如何通过兴趣驱动创新,如何用更多“3000港币”的学生项目撬动更大的资本市场?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和创业过程中,李泽湘始终认为人是成果转化的关键,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更是帮助初创企业走下去的重要支撑。
“有很多人问我,李教授,到底怎么创业啊,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一直都说,你且去玩,玩总会吧,直到哪天你感兴趣的东西可以改变世界了。年轻人需要做的,是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去提炼连用户都发现不了的需求。”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新工科教育首先是用设计思维培养学生怎么去发现、思考、定义问题。有了好的问题和好的项目,再通过项目载体把数学、物理、工程、设计等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和一些工具的使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设计和制造能够创造市场拥有市场的产品,让科技成果变成产品产业,推动社会发展。
李泽湘认为,品牌的核心是产品定义、技术赋能和供应链,要去洞察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定义出源头创新的极致产品。汪滔喜欢航模飞行器,李泽湘便支持他坚持初心,因为只有强烈的内驱力才能让一个创始人和品牌经受最残酷的竞争,经历反复迭代最终撑下来。
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依赖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想要挖掘更多像汪滔这样的一批人才,要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新工科教育生态。但“产学研结合”这条路并不容易,最大的挑战是高校没有产业落地的基地,很多研究成果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对接产品落地的供应链也不完整。
2014年11月,李泽湘联合同为港科大教授的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了东莞松山湖XbotPark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十年来,XbotPark机器人基地从松山湖总部基地走向了更多城市,其中就包括宁波的甬水桥基地。通过系统化地搭建从人才培育、创业方法指导到供应链、资金支持的全方位创业生态支撑体系,李泽湘和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为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搭建了一个开放式平台,集纳了全国各个基地的优质供应链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基地孵化的一批初创企业,未来还能惠及甬江实验室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帮助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传化。”李泽湘说。
宁波,一座不遗余力发展创新的城市
李泽湘和宁波颇有渊源。
近些年,李泽湘和宁波有关政府机构、高校合作打造的宁波智能技术学院等“两院一园”,落户甬水桥科创基地建立XbotPark宁波基地,一同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先行示范等。
一个城市的科创浓度,决定了其未来的高度与发展速度。“从早期引进大学合作创办研究院所,再到跟一些知名科学家合作,大力支持创办高水平大学,可以说,为了经济和产业转型,促进科创,宁波一直不遗余力,成效也很明显。”李泽湘说。
在李泽湘看来,甬江实验室是宁波史上最大的科技投资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它的建设关乎整个宁波创新生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现在甬江实验室正在积极探索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贯通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把这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有机串联融合起来,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优势,助力甬江实验室进一步完善科创生态体系,共同培养‘能洞见需求,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培育一批具有硬核科技、爆发式成长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
讲座分享后,现场观众围绕搭建供应链、人才培养、创业经历、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问题争先向李泽湘教授进行提问,李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向现场的海归、创业青年和科创领域政企负责人一一作解答。
培育新青年,洞察新需求,引领新科技,打造新品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对李泽湘教授这一条从新工科到新质生产力的链路高度认同。她称,甬江实验室正与李泽湘团队深度接触,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和创业赋能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方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宁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