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媒体中心-甬江新闻 -科技人文大讲堂 | 郭...
科技人文大讲堂 | 郭朝晖:做大视野的创新实践者
发布日期:2023-06-02 来源:Y-LAB

       作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制造”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科技创新怎样赋能“壮”企业筋骨?“制造大市”如何迈向“智造之都”?

 

       6月2日,原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朝晖博士做客甬江实验室科技人文大讲堂,为甬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宁波各界企业代表带来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专题报告。

 

 

       围绕技术创新的视野、机会和风险管理,整整三个半小时的报告和互动,是一次“廓清迷雾”思想之旅,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

 

       为什么总是错?视野太小!

       创新过程预想中的困难往往不难,真正的困难往往在预料之外;

       实用的方法往往很简单,理论水平高的做法往往不实用;

       有条件做的项目前人往往都做了,想做的往往都是条件不允许的;

       大家都看好的项目往往难以成功,成功的项目往往不被多数人看好……

 

       一开场,郭朝晖就抛出一连串企业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为什么创新总在意料之外?

       郭朝晖给出答案:因为视野小了就看不见key。

 

一个人只在路灯下找钥匙(key),而他的钥匙(key)其实在路灯没有照亮的地方。

 

       人们往往认为专利、论文、科学原理对于创新很重要,而创新的关键往往不在这里。企业用新技术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技术能创造价值。

 

       如何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是否成功?要看是不是跨过了两道壕沟:

       一是技术成功

       二是经济成功。

 

       安全、稳定、可靠是技术的基础。例如车企追求汽车的速度,但目标不仅仅是车子的性能能够跑多快,而是外部对安全稳定的约束下允许车子跑多快。

 

       技术达到了,不等于经济成功。当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时候,先进的技术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只有具备经济性的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机遇在哪里?去人少的地方!

       创新的机遇往往是条件和需求的改变或产生。当条件变了,简单、成熟的方法才能便于应用,达到技术创新的效果。这被郭朝晖称之为“天时”。

 

郭朝晖以汽车的诞生为例,解释条件改变对创新的促进。

 

       历史上,技术产生的逻辑就是一个技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然后推进另一个技术的产生,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促进技术往前发展。一个真正善于创新的人是善于发现这种机会的。

 

     “创新还往往发生在基础条件最好、经济性最强的地方”,郭朝晖在谈到“地利”与“人和”时说,“航空航天、汽车、钢铁、石化往往是创新的领头羊。”本质原因是这些行业条件比其他行业好,需求最强烈,所以创新成功几率大。

 

       那么机会到底去哪里找呢?

 

       郭朝晖的回答是:伟大的创新,几乎都不是出现在聚光灯下。“留下自己的痕迹”要“到人少的地方去”。

 

       在他看来,抓机会,不等于赶热点,“紧跟时代”不再有效了。“人少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需要实践知识的人少、逼近极限的地方人少、看得远的人少。

 

       创新如何不找死?四步法、三个关键词

       要不要创新?面对这道题,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犹豫、抗拒?

 

       因为创新风险很大!

 

       据统计,3000个创新想法中,平均只有一个最终取得成功;十多个创新项目中,平均只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柳传志也会说:创新是找死。

 

       即便创新风险大,但科技、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要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

 

       因此,柳传志还说了:守成是等死。

 

 

       如何让创新不找死?郭朝晖提出了四步法。

 

       第一步:鼓励产生更多的想法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每天都有许多想法,有了想法就主动和别人去交流。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但换个角度,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对科学的贡献会有多大呢?科学家是这样,技术创新工作也是这样。要鼓励大家有想法,鼓励大家去交流碰撞,把创新想法的“基座”做大、做到数以千计,这是企业走向创新的第一步。

 

       第二步:常识性筛选

       通俗地说,要把1000个想法筛掉900个。

 

       郭朝晖提炼三个基本问题:

  •        用户是谁?
  •        用户如何使用技术?
  •        为什们别人不搞你来搞?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被科技界忽视。如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常说“瓶颈在最后一公里”,而问题的本质往往是技术开发之初就没有明确用户需求,所以问题是“在最初一公里”,需求是被想象出来的假象。

 

       第三步:选出与企业战略相符的项目

       郭朝晖强调三个关注点: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长期与短期的兼顾、技术与业务的结合。

 

       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投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过程中筛选的目的,是要把创新的资金向能够成功的项目倾斜,让失败的项目尽快失败、花最小的代价失败。

 

       从投资的角色看,如果只花了很少的钱就不做了,就不算真正的失败,而是“不成功也不失败”。

 

       第四步:进程管理,避免大的投资失败

       创新活动是有策划的探索行为,要解决不确定性与计划性的矛盾。

 

       如何破解?郭朝晖给出的方法是,从不确定性大的问题下手,目的是降低其中的不确定性,到了第二、第三步的时候,面对降低的风险性,再决定做还是不做,即分阶段推进项目。

 

       报告的最后,郭朝晖就“如何让创新不找死”,给出了“三词”精囊妙计——

       知难而退,要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能够成功的事情;

       知难而变,要把不能完成的事情变成能完成的事情;

       知难而进,当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你要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郭朝晖激情澎湃又不失风趣幽默的报告,令场下观众脑洞大开,纷纷向他抛出问题——

     “您觉得怎么能把象牙塔类的创新和需求导向的创新有效的结合起来,来产生更大的效能?”

 

     “解决我们项目研发的源头问题从哪里来?究竟由谁来提出这个需求,由谁来提出这个任务?”

 

     “营造创新文化很重要,需要鼓励失败,但是鼓励失败与考核是一个矛盾体,您对考核激励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关于数字化,您觉得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哪里或者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

       ……

 

 

       有甬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表示,郭朝晖老师擅长换个维度思考问题,更能让人洞察到问题的本质。

 

       有来自企业界代表表示,报告列举的点,各个击中企业要害。一堂课听下来,有种迷雾廓清,豁然开朗之感。

 

       本次讲座是甬江实验室科技人文大讲堂的第二讲。接下来,我们将邀请更多各领域的杰出人物走进讲堂——正如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对大讲堂的期待:“我们将把科技人文大讲堂打造成为分享科学技术、启迪思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