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媒体中心-甬江新闻 -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研...
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研讨会在甬江实验室举行
发布日期:2025-04-12 来源:Y-Lab

4月11日,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研讨会在甬江实验室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6位青年学者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他们在CO2、N2和H2O等重要能源小分子活化与催化转化领域的最新基础研究成果。

 

DSC07144.JPG


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向青年学者们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能源与催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DSC07138.JPG

 

浙江大学侯阳教授作题为“碳基电极的结构设计与催化还原CO2机理”的学术报告。侯阳教授围绕如何开发兼具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CO2还原电催化剂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电还原CO2催化剂和反应器件的设计理念,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设计面内不饱和配位结构强化CO2活化、构建轴向过饱和配位结构强化电子传递、构筑界面异质结微纳结构强化质子传输等多种研究策略。同时,他还展示了在CO2电还原膜电极组件设计与集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DSC07244.JPG


华东理工大学练成教授分享了题为“非平衡态化学模型发展与应用”的报告。报告从非平衡态电化学模型和算法、多场下离子迁移机制与调控策略、电化学器件热管理与状态评估三个方面展开。练教授介绍了团队在介观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方法上的创新,其开发的电化学模型求解软件已被80多家企业/高校相关团队使用。展望未来,练老师表示大模型与电化学模型的协同发展潜力无限。他认为,通过开发锂电专业型大语言模型网站,突破时效性与专业性壁垒,能够推动技术向其他工业过程延伸。

 

DSC07292.JPG


上海交通大学叶天南副教授带来题为“大尺寸缺陷活化氮气助力氨合成”的报告。叶教授创新性地设计了高电子密度的大尺寸缺陷结构作为氮气的活化位点,将其与廉价金属Fe,Co或Ni配合,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策略,将氮气和氢气分开活化,成功摆脱了氮气活化依赖于过渡金属的限制,取得了Ni和Co基催化材料热催化合成氨活性的突破。同时,他还分享了在机器学习驱动新型钌基合成氨催化剂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DSC07258.JPG


南方科技大学邬家臻副教授的报告围绕“二维电子化合物的结构调控与新型催化剂研制”这一主题展开。报告介绍了电子化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新型电子化物开发及结构调控的研究思路,尤其是利用其与二维MAX材料的相似性,通过选择性化学刻蚀的方法剥离阴离子电子层。邬教授重点介绍了利用EDTA和盐酸等化学试剂对ReTMSi (Re=La, Ce; TM=Fe, Co, Ru)电子化物进行刻蚀的策略,获得了Ru、Si纳米层周期性排布的新型二维材料,应用于电解水等催化反应。

 

DSC07345.JPG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苏州实验室兼聘研究员张主军作了题为“富电子催化材料设计制备”的报告。张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通过阴离子空位结构的合理设计来精准定制催化活性中心,实现催化反应活性和反应路径可控的新机制。他开发了能定制富电子体相氧空位的介晶技术,并通过体相氧空位工程实现了对氧化物表面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大幅提升。同时,张教授还发现了富电子阴离子空位介导催化反应的全新机制,实现了不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的N2分子直接活化与低温合成氨。

 

DSC07380.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少锋特任教授带来题为“锂介导电化学合成氨”的报告。电化学合成氨被认为是一种绿色、低能耗的合成氨途径,其中锂介导的氮气还原被认为是目前可靠的室温电化学合成氨途径之一。李教授介绍了其在锂介导电极表界面调控与溶剂工程创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构筑分级多孔电极、优化固态电解质界面及锂氢扩散动力学,显著提升了反应效率;开发新型高沸点溶剂(如EtOH替代传统THF),成功抑制了溶剂挥发与聚合,诱导形成均匀致密SEI层,大幅延长系统寿命至数百小时。

 

未命名.jpg


现场,甬江实验室的多位青年学者积极地与报告人互动交流。与会者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优秀的青年学者深入学习、交流学术前沿与科学思想的优质平台。此次研讨会为甬江实验室能源与催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年轻科学家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发展。

 

本次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研讨会也是2025 Renewables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重要活动之一。2025 Renewables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4月9日至11日在宁波举行,吸引了全球范围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与业界翘楚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可再生能源的前沿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当前面临的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