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下午,甬江实验室“高山讲堂”系列讲座活动在创园A栋208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主任陈萍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围绕“氢化物在能源储存与化学转化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成果与经验分享。
在开场环节,陈萍回顾了其科研生涯:从厦门大学本硕博连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科研积淀,再到成立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她分享了自身的科研探索历程,为青年科研人员梳理了创新思路与突破路径,助力解决科研困惑。 陈萍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氢化物的独特性质及其在能源化学中的核心作用,强调氢化物离子的负电性特征为储能和催化等领域提供了发展契机。她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储氢材料、催化合成氨及氢负离子传导三个研究方向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并阐明其内在关联性,展现了氢化物基础研究对于技术革新的独特作用。
氢是宇宙中最早诞生的元素,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氢可以从电正性更强的元素或基团中获取电子,化合为以分子、团簇、或体相材料等形式存在的氢化物。陈萍在讲堂中探讨了氢化物在储氢、合成氨和氢负离子传导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陈萍呼吁青年科研人员聚焦重大科学挑战和基础研究前沿,攻克能源存储与化学转化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也希望甬江实验室能成长为材料领域的研究高地,同时对实验室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在此次“高山讲座”的提问环节,听众与陈萍研究员围绕氢化物材料的特性、催化合成氨机制、基于氢负传导的全电池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陈萍,1987-1997年于厦门大学获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2008年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部长。2024年成立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致力于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包括:1. 化学储氢 2. 氢化物介导化学固氮 3. 氢负离子传导。在Nature(2篇)、Nat. Mater、Nat. Energy、Nat. Chem.(2篇)、Nat. Catal.等发表论文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国际能源署氢能实施协议(IEA-Hydrogen)执委会委员,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副主编,Chem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国际顾问等。组织MRS(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春季会议)、GRC(高登会议)、FaradayDiscussions(法拉第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十余次。做大会、特邀与邀请报告90余次。荣获国际首届MissionInnovation Champion(创新使命领军者)和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