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爆发的背景下,人才问题,成为一流人才问题。人才战略,升级为一流人才战略。”2月27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做客甬江实验室高山讲堂,带来题为“破'五唯'立新标,实施原创导向评价制度迫在眉睫”的报告。
现场,刘益东聚焦当下科技与人才发展的关键痛点议题,用深耕人才评价20余年的研究积淀,系统剖析了当前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关键症结,为宁波的科技界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报告。
AI冲击,重塑人才战略迫在眉睫
自2022年ChatGPT开启生成式AI新纪元,至2025年初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以突破性技术惊艳亮相,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进化速度重塑技术边界。当前顶尖AI系统已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教授级认知能力,更以指数级迭代速率持续进化——技术代际跨越周期已从年缩短至月,几乎每轮版本更新都意味着认知维度的突破性跃迁。
“在AI进入博士级、专家级智能的背景下,人才问题,成为一流人才问题。一流人才是世界一流人才。人才战略,升级为一流人才战略。”刘益东在现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而在科技界,一流人才的问题更为至关重要。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就指出:“在每一个科学领域,决定性因素是人,科学事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一流人才的数目。据我的经验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但一流人才匮乏。刘益东认为正是中国“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体系,遏制住了原始创新,遏制一流人才的产生或使其难以发挥作用。长期的SCI论文至上、国际顶刊论文挂帅与“五唯”顽瘴痼疾,将中国科研体系塑造成为以追求发表SCI论文与国际顶刊论文为中心的科研体系,严重偏离追求卓越、追求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目标。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已指出了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中国学术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点。
破五唯,一流人才如何甄别?
如何“破五唯”,要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现来识别科技人才?
刘益东在这一领域深耕了20多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流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区别,而是层次、维度、方向上的区别。目前AI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优秀人才的水平,它做的工作可以非常的结构化、系统化,而一流人才应该做到的是跳跃性、颠覆性和原创性的重大原创,即所谓灵感的涌现。”简单说就是“以成果论英雄,能够做出原始创新的人才就是一流人才。”
原始创新,又为何?
“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这是现在普遍流行的定义,但刘益东认为这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定义,基于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的定义,他提出了 “原始创新应该是做出突破性进展而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是源头活水,是从0到1,且“1”须为新领域、新方向。” 这样更为明确的定义。
基于此,刘益东提出了针对科技人才的“原创导向评价制度”。这一制度关键即是鉴别科研人员是否做出原始创新成果。原创成果需有结构特征——突破点四要素,过程积累与行为特征,在学术界长期正面反馈的好评特征和同类比较的优势特征。
刘益东进一步将“原创导向评价制度”演化成了具备可操作性的 “五步识才法”:确立一流人才标准,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的杰出人才;以“尖”识才,而非以国际顶刊论文数量和人才“帽子”识才;以长期反馈识才,用长期的同行评议替代一次性或一两次的同行评议;以同研究主题横向比较识才,在研究同研究领域,学者们以各自的代表作相互比较区分优良;以用户需求识才,原创成果用户需要,且用户不是同行,不会嫉贤妒能。
看似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但实际上只要解决甄选一流人才的问题,实施一流人才战略,即使其他条件维持现状,就可以快速、大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应对当前我国科技面临的挑战。“这就是学术带头人决定论。选对人,给他一个平台,就能做成事。”刘益东说。
刘益东的“学术带头人决定论”,与甬江实验室的科研和人才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均以学术领军者的自主决策为核心驱动。
基于人工智能重构科研范式的时代语境,刘益东也为甬江实验室的发展建言献策:“甬江实验室面临的新机遇在于实施以原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并实现从科技致富到科技致善的转变,促进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 鉴于甬江实验室专注于新材料和硬科技领域,刘益东认为应当构建一个围绕各研究方向的名师网络,最终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打造兼具原创突破能力与社会价值担当的硬核创新体。
同时,刘益东表示,他对甬江实验室取得的成就由衷钦佩,对实验室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刘益东研究员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科技战略、人才评价、科技与社会、科技史、未来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事及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及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史卷电子与信息技术史分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