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倒数第二天,甬江实验室创园星璨报告厅。身着浅灰色套装的钟飞走下舞台,长舒一口气。就在刚刚,他向前来参加甬江实验室信息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研发线运行仪式的200多位产研界专家介绍了平台建设情况,并与9位合作伙伴代表完成了签约仪式。
他的目光触及一张张熟悉面孔,那些并肩作战的画面回闪:设计建设洁净室、重大设备陆续MOVE IN、组织搭建人才梯队、研发线启用前紧张调试……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微纳平台的闪亮问世,是团队三年多来潜心准备与日夜坚守的成果,也标志着这一构想终于落地生根。
身为平台负责人,钟飞无疑是推动蓝图落地的关键人物。此刻,他脸上依旧平静如常,但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又一趟“从0到1”的征途才刚刚启程。
回顾这位80后的前十八年职业生涯,这是第三次踏上“从0到1”的征程。从初创研发机构开发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工艺部长,到加盟初创公司攻克技术壁垒的企业技术总监,再到如今甬江实验室微纳平台的头雁,每一步都是他迈向更高效率和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之路的坚实注脚。
01
2007年6月的一天,即将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的钟飞,在前往一场大学教职面试的路上接到了一通重要电话。电话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的张宝顺研究员打来的。简单几句交流后,钟飞被邀请前往刚成立不久的苏州纳米所参加面试。
钟飞的家庭从祖辈起多是从事教育工作,原本他也计划着按照家人的期望,成为一名大学物理教师。但他内心更想当一名工程师,将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张老师的电话坚定了我的想法,我马上决定去苏州纳米所面试,真没半点犹豫。”钟飞回忆道。
面试顺利,苏州方面抛出了橄榄枝,钟飞正式开启了半导体器件工艺开发的职业生涯。在张宝顺的指导下,他从工程师一路成长为纳米加工平台的工艺部长,在各项工艺的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作用突出。
成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彼时,作为纳米加工平台的工艺部长,他在技术领域已有所建树,但管理能力几乎是从零开始。团队成员各自负责一摊,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
下属的一次失误,给钟飞敲响了警钟。在一次器件加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未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导致昂贵的器件受损,钟飞和团队成员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钟飞坦言,正是那次教训让他深刻意识到,不仅要精研技术,作为管理者更需确保团队的规范运转与高效协作。
自那以后,钟飞真正开始了从一名理科博士到一位管理者“从0到1”的演进。他对每一位组员都进行了严格且细致的一对一培训,并养成了每天开个“最小单元会议”的习惯,和组员们交流前一天做了哪些工作,当天要做些什么,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研以致用,一直是钟飞的信念。在苏州纳米所期间,钟飞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所积累的工艺经验,是否能够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产品?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一“灵魂拷问”,成为了他日后转身成为企业CTO的催化剂。
02
2010年前后,国内光分路器芯片全部依赖进口,市场被韩日企业垄断,一个光分路器模块,芯片的价格就要占六七成,国内企业只能通过采购昂贵的进口芯片,靠封装工艺赚取微薄的利润。
2012年9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PLC光分路器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引发业界震动。钟飞,正是那位“破壁人”。
聊起这段过往,钟飞尤觉历历在目。他回忆道,如今火热的半导体领域,彼时鲜有人真正投入。“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企业不少,但多数担心研发风险太大而选择观望,下决心干的寥寥。”
因缘际会下,一家初创企业联系到了具备半导体器件工艺开发经验的钟飞,力邀他加盟,共同攻克这项“卡脖子”技术。
业界的offer发来了,钟飞又面临了一次选择。是继续体制内相对安稳的工作,还是跳出舒适区、杀进“九死一生”的新领域?钟飞又一次听从内心的召唤:放手一搏,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技术亲手转化,躬身车间去回答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
2011年,钟飞离开了中科院的科研工作岗位,踏上PLC芯片的研发之路,在中原一片尚待开垦的土地上开始筑造光芯片的产业转化梦。
掌握PLC光分路器芯片的核心技术,日、韩企业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然而,通过公司上下的通力合作,钟飞带领团队迅速攻克了技术难关,联合国内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在二氧化硅厚膜材料生长及低应力处理、二氧化硅深刻蚀等关键工艺及设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仅用了7个月就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光分路器芯片,良品率超过了90%。
依托自主技术,钟飞所在企业横空出世,不仅大幅提升国产光分路器性能,还迫使国际芯片价格显著下降,有力推动了我国宽带建设的“提速降费”和信息安全保障,为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3
考虑到与家人长期分隔两地,北上打拼十余年的钟飞决定与这家共成长的企业暂别。
2022年6月8日,刚与家人在上海团聚的钟飞又一次接到了张宝顺的电话。老领导在电话里提到宁波正在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叫甬江实验室,对方计划搭建一个微纳平台,正在物色负责人,询问钟飞是否有兴趣。这个机会令他有了期待,但也心生纠结——于个人而言,他有科研平台的工作经历,也有在企业做产业化的经验,但他担心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无法照顾到家人。
就在钟飞思忖迟疑之际,甬江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部长王雪珍发来了资料,并附上一个长达3小时的视频,讲话人正是实验室主任崔平。“崔主任介绍了实验室建设背景和相关规划,她提到希望甬江实验室能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桎梏,真正去跨越研产鸿沟,提升创新效率、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钟飞说,听到这里他心情激动,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吗?
理念契合、履历适配,经过几轮面试的快速推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钟飞便收到了来自甬江实验室的工作offer,并火速入职。
入职后,钟飞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微纳平台的特色方向。当时,国内已有几家知名的微纳平台,为了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实验室调研组先后前往苏州纳米所、中科院微系统所、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曦智科技、舜宇光学和永新光学等多个知名半导体领域科研机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与此同时,还对长三角,特别是宁波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以及实验室科研领域布局作了进一步分析。
集中两个月的调研分析,做什么的问题逐渐清晰:国内外光电子器件平台多集中于硅光技术,而微纳光学和光电共封装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及验证平台较为稀缺。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大量光学和光计算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内部科研团队对微纳光学和半导体多材料体系集成封装也有强烈需求。比如,新型显示与感知研究中心的XR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亟需一个专门的验证平台。
由此,一个以打造“微纳光学”“芯片异构集成”为特色,兼顾硅基MEMS、光芯片、生物芯片等方向的共享式研发验证公共开放平台正式确立,钟飞被要求快速推进蓝图落地。
04
事实证明,微纳平台的方向选择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5G建设、全光网络及光纤到户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ChatGPT的快速火爆,带动了新一波建设热潮。以元宇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领域需求也在加速放量,充分打开了光学器件行业的成长空间。
这一次,钟飞再次面临从零开始的挑战。作为平台的负责人,钟飞要肩负起整个平台的运转:团队管理、平台规划、洁净室建设、设备引进、工艺研发、技术流程优化……对他而言,其中最具挑战的当属平台洁净室的规划和建设。而这块工作此前他从未涉猎,难度远超他之前的任何经历。
此外,微纳平台的多材料体系要求极高的灵活性和精确性。钟飞必须带领团队解决不同材料体系交叉污染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设备和优化工艺,确保平台高效运转并攻克材料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基建方面,团队在实验室顾问的指导下,棘手问题逐一击破;在实验室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帮助下,各项工作也快速走上正轨;在宁波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科协、甬江科创办、开投集团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多次协调会议,实验室微纳平台的搭建工作高效稳步推进。
基建快速推进,团队成形起势。钟飞深知在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庞大的产业化任务时,个人的精力与视野总有其局限性,而团队的力量能在合作中变得无限大。正因如此,钟飞始终倾力构建一支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优秀团队。
目前,平台聚集了47位高水平管理和技术人员,搭建起了6英寸研发线和8英寸验证线,布局了近两百套高精尖设备。6英寸研发线已正式运行,8英寸验证线预计2025年投用。
钟飞表示,微纳平台将支撑实验室内外科研团队快速转化创新成果,解决企业量产前的验证难题,串联从研发到验证的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站式高工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为光电和IC领域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完备的研发平台,也为泛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带来高效、低成本的验证机会,显著增强宁波对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从在科研院所专注技术开发,到躬身车间,再到搭建平台、沟通产研,钟飞的三次“从0到1”的跨越,是技术与市场持续对话的生动写照。他坚信,唯有技术与市场、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如今,钟飞将带领甬江实验室信息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的团队,开启“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的新征程。